666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666小说网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第一百七十七章——食材与人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贝勒爷,人乳味甘,气平、寒,无毒。可补心血,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饮之可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正是此时您的上选。”李际期侃侃而谈,看来果真是懂得不少。

“哦,玄烨受教了,多谢李大人。既然人乳如此之好,我就天天喝、顿顿喝,长大了也只把这种好东西做了吃食就是了!”弘毅“恍然大悟”,语出惊人。

“玄烨,你……哈哈,无知幼童!”福临又气又嗔,忍不住当先笑了起来。

“符献啊,你快和他说说,此事可不成。”福临边笑边吩咐。

“嗻!贝勒爷,人乳虽好,但却不可偏食。现如今您尚在冲龄,自然可以多食。但您长成之后,却是要‘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 汉代大医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君子饮食,不从珍、奇、名、贵,而应着眼于使用是否得当。”李际期笑着劝慰道。

“哦……玄烨明白了。您是说,任何所谓好食材都不是一成不变、包治百病的,对吧?今时今日可用,他时他日却未必堪用。这不是食材有所变化,而是其时其日,所用之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时过境迁而已。若是玄烨总把儿时的吃食做了唯一,恐怕只能自缚手脚、难以大成。”

“贝勒爷高才!下臣佩服!”李际期立即一揖到地,如愿以偿,全身而退——任务完成了!

小玄烨这最后的寥寥几句,看似点评“食材”,却话里有话,凡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就事论事、只考虑吃货的,而是不约而同从“食材”想到了“人才”!

李际期自打听小贝勒爷说到那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就一直没闲着动脑筋。后来再听闻《国榷》著者谈迁,加上“义利之辨”、“三问芝龙”等等言论,李际期更是上了心思。一番缜密思考,他初步得出一个结论——这位小爷比他爹更“慕汉”,也更懂得如何“倾汉”。不敢说他作为满洲皇子会有恢复汉家天下的想法,但是传承华夏一脉的文明倒是颇有志向!

听到小家伙看似玩闹一般说道参汤,李际期冥冥之中有种感觉——此事并非看似那么简单。虽然参悟不透,却还是决定果断出手。终于,随着小爷最后关于食材的论述,谜底终于揭开——人家果然是在拿食材暗喻人才,用“吃喝”之道论证“用人”之道!

福临也不是白给的,此刻也已经知道了玄烨的用意。虽然小儿子说的很隐晦。但话里话外无非是讽喻自己的“用人不疑”——就像小孩认准了人乳就要顿顿不落一样,太过偏执!

“玄烨,你到底想要说什么?”福临没有心情和他们玩这些暗喻指代的虚词,无论如何,用人不疑的策略在现如今的大清,是有作用的。

“皇阿玛,儿臣由此及彼,想到一点:人才有时就和食材一样,需要因时度事、加以量用,而不是像玄烨刚才以为的那样。不辨有差。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确是圣君本色。圣君治国,自然朝堂之上多君子、鲜小人。儿臣钦佩不已!”玄烨发觉直来直去不太适合年轻气盛的皇帝,暗喻比喻的,又太过隐晦。太不直接。只好转换一种方式。

“我朝以来。皇阿玛您多次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您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顺治九年九月。您更是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祀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不仅如此,您敕封蜀汉壮缪侯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2]’,让天下臣民都来敬仰关羽的忠义。您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视尽忠尽节为人臣至高之德行准则。”这些阿谀奉承之词,弘毅说起来毫不含糊。没办法,“那一世”机关工作“基本素养”就这么过硬!

“不止于此,皇阿玛还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并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身殉社稷的故明崇祯帝朱由检,你也为其立碑树撰,赞扬其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就连从君殉节、跟随崇祯一起上吊的故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您也是赞扬备至,称道他‘目击艰危,从容就义’,‘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凡此种种,才有如今满汉渐成一家之局面。皇阿玛英明!”巴结到最后,弘毅带头高声唱诵起来。

“吾皇英明!吾皇万岁!”无论满汉,此时都必须跟着山呼万岁。

“呵呵,朕之用心良苦,难为玄烨和诸位爱卿能够体味。都起来坐着吧。”被“深度理解、高度颂扬”的皇帝,实在是不好再继续责怪这位懂事的小儿子了,只好重新赐座。

“皇阿玛,满朝文武,但凡是紧随圣意、崇尚忠义之士,您‘用人不疑’之法,自然绝无差池。只是这同安王,却是与众不同的!”

弘毅终于要进入正题了——我要告诉你们,到底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海商!

【感谢笨笨熊龙的催更,弘毅会每天坚持滴!同时感谢奇幻乐园&月票!谢谢大家!!】

[1] 青囊,是中医的一个古称。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歧黄也就成了医疗的别称了。第二个名字就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世称医术为“青囊”。第三个名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 第四个名字称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传说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行医的标志。

[2]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谥号“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累进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未完待续。。)</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