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解释完,诸人才从回忆中恍然,直刺变上挑,威力不变,却更贴合师弟自身的情况,更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可以说这次改动是极为成功的。
当时在与少明大哥练剑的时候,他就发现雷音希希这一招总是不能成功的击中敌人要害,他本意是直取中门,可以因为身高以及其他原因,剑尖总是对着少明的腹部,威力大减。每次施展总有一种别扭的感觉。
当时师傅以及下山,师叔也每日待在小练功房里练习「天罗地网势」,他也不想去打扰。思来想去让赵政下决心改变的还是师傅的一句话。
所有的武功,都是以武配人,只有最适合的人练,才能发挥出最厉害的效果。
林洛的理论,是吸取了后世武侠迷对各类小说品鉴,对武学秘籍分门别类后的一点旁门观点。林洛倒是觉得这个观点十分的贴切,有种将武学追溯本源的意思。
为何武功会越练越差,随着时代的更迭交替,武学的环境氛围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一点在金庸先生的书中得到了最贴切的展现。
在战国时,越女阿青凭借「猿公剑法」,一根竹棒在手,挑尽三千越甲的奇谈美名。随后到北宋年间天龙八部的故事中,武学层次还是相当高,动辄百年功力,将一阳指练到三品的天龙寺高僧,也不过是一流高手;而在随后南宋年间的射雕英雄传中,三品一阳指的一灯大师,却入围天下五绝。
此后就更不用提,除了逆天的震古烁今的张真人这般天资纵横的高手出现,怕是随后武学陨落的更是快。
从这方面分析,武学总体上是一直在走向没落的,而林洛的这种理论,就是另辟蹊径的解释。
之所以武学在不断走向没落,是因为创新意识不足,鲜有新鲜的血液补充。
要知道创造出一门功法,不论是内功还是招数,肯定都是完美的与创造者契合的,也就是说自创武学,全部的招数心法,都是以自己为模板而开发创造的,自然也是最切合自创者的。打个比方自创者与功法的契合度是100%,这门武功流传下去以后,后辈人一招一式的学习,但人与人的差异性还是存在,也就是说传人肯定无法将同一门武学练习到与自创者同等高度的层次。
那么第二任传人的契合度有90%,随后此人将功夫传给他的弟子,那么可能就只剩下70%——80%,随后而去,伴随着武功不断传承,契合度也只会降低,最终到达一个阈值。
这就是林洛所提倡的武学只适用于创造者的理论。
赵政记得当时听到师傅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好几天才缓过劲来。而师傅对他们的提议,就是创新!自创,或者将功法改变成与自己最贴合的地步。
这就是激励赵政走出改变招数的原因。
毕竟招数是师傅所授,贸然改变视为不尊师长,此乃大罪。
结果赵政改变后,使这门「一字电剑」更加凌厉,实乃大善!
随后林洛也观看了剩下两位外门弟子的表现,看着他们熟稔的招式和对剑招刀法的理解,林洛也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两位外门弟子虽没有皇甫少明那般的执拗,也没有祝澎涛的过目不忘,但两人的进步还是不俗。
林洛一个多月以前下山的时候,听到周边的乡村小镇居民,都在夸赞凌云派行侠仗义,为他们除去了山贼盗匪,还他们一个平安日子。当时下山历练的正是这两位外门弟子。
“恩,你们二人天赋不过中人之姿,但是贵在勤能补拙,下山后也能谨记为师教诲,除暴安良,为民除害,大大宣扬了我凌云派。明日你二人也跟着政儿一同学习一字电剑,作为门派贡献的奖励。”
台上两人都未料到师傅竟然会降下奖赏,一时间激动地支支吾吾,可奈何嘴拙,说不出什么花团锦簇的话来,最后干脆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谢谢师傅栽培!”
林洛满意的点点头,陈龙这一个月都在他身边,也就无需考校检验。
他很满意现在门派的情况,不管是内门弟子还是外门弟子,都全心全意埋头在武学上,短期内或许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只要有时间,一年两年,凌云派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所有的弟子都刻苦钻研,勤加修炼,只是这热闹的气氛就可以带动一批弟子进步。
“今天的考校就到此结束。为师很欣慰,在为师远行后,你们都没有放松懈怠。我凌云派的宗旨很简单,勤奋、有天赋、肯努力的弟子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你们大家都做的不错。”
林洛说罢点了点头。
弟子们都走上了自己的路线,皇甫少明今天得到师傅指点,已经满脑子都是学习剑法和融汇刀剑的想法,其余两位外门弟子也万万没料到自己的努力竟然得到师傅的重视,授予他们内门剑法。